leetcode

module
v0.0.0-...-2138682 Latest Latest
Warning

This package is not in the latest version of its module.

Go to latest
Published: Nov 10, 2022 License: Unlicense

README

leetcode

Go Reference Go Report Card

学习leetcode题库的目的

  1. 熟悉go语言,积累使用经验
  2. 学习编程技巧
  3. 学习算法

题目

LRU & LFU
概念对比

used:使用,读或写缓存均视为对缓存的使用

LRU:least recently used,最近最少使用;缓存淘汰策略只与上一次使用时间有关

LFU:least frequently used,最不经常使用;缓存淘汰策略与使用频率上一次使用时间有关

solution 146:LRU缓存机制
题目规则
  1. 缓存容量capacity为正整数,缓存的keyvalue均为int类型
  2. 读缓存func get(key int) int
    1. key已存在,返回对应value
    2. key不存在,返回-1
  3. 写缓存func put(key int, value int)
    1. key已存在,修改对应value
    2. key不存在,写入该组缓存,若写入前缓存容量已达上限,则应淘汰最久未使用的缓存(强调:读、写缓存均视为使用
分析过程

目标:O(1)复杂度

  1. 使用双向链表维护缓存的上一次使用时间
    1. 约定:链表正方向(从头部到尾部)节点按照使用时间排序——越早使用(即久未使用)的节点,越靠近链表尾部
    2. 维护:每使用一次缓存,就将该缓存对应的链表节点移动到链表头部;缓存淘汰时,只需要删除尾部节点即可

Q1:如果只使用双向链表,每次判断key是否存在时,都要遍历链表
A1:增加一个map,记录key链表节点的映射关系

数据结构
  1. cache:map[int]*listNodekey节点的映射
    1. listNode data:key, value
  2. list:*listNode,双向链表,维护缓存的上一次使用时间
  3. capacity:int,链表容量
功能逻辑与伪代码

功能逻辑将从整体到局部,分析可能遇到的每种情况及其处理方式,不同分支情况可能包含相同的处理逻辑
伪代码则从代码编写角度,提炼可能存在的相同处理逻辑,重新组合代码顺序

读缓存func get(key int) int
  1. 查询key是否存在:
    1. 存在:
      1. 在原链表中删除该缓存节点,重新插入到链表头部
      2. 返回对应的value
    2. 不存在:返回-1
func get(key int) int {
   node, ok := cache.isExist(key)
   if !ok { // key不存在
      return -1
   }
   
   // key存在
   list.remove(node)
   list.addToHead(node)
   
   return node.value
}
写缓存func put(key int, value int)
  1. 查询key是否存在:
    1. 存在:(此场景与读缓存——key存在类似,可通过调用读缓存方法并更新value实现)
      1. 在原链表中删除该缓存节点,重新插入到链表头部
      2. 更新缓存节点的value
    2. 不存在:判断当前链表容量是否已达上限:
      1. 容量已达上限:
        1. 在链表中删除尾部节点(记录该节点的key
        2. 根据上一步中记录的key,删除对应的映射关系
        3. 根据输入参数构造新的节点:
          1. 将新的节点插入链表头部
          2. 新增key新的节点的映射关系
      2. 容量未达上限:
        1. 根据输入参数构造新的节点:
          1. 将新的节点插入链表头部
          2. 新增key新的节点的映射关系
func put(key int, value int) {
   node, ok := cache.isExist(key)
   if ok { // key已存在
      list.remove(node)
      node.value = value
      list.addToHead(node)
   
      return 
   }
   
   // key不存在
   if cache.isFull() { // 缓存容量已达上限
      list.removeTail()
      cache.delete(tailNode.Key)
   }
   
   newNode := &listNode {
      key: key
      value: value
   }
   
   cache[key] = newNode
   list.addToHead(newNode)
}
solution 460:LFU缓存机制
题目规则
  1. 缓存容量capacity、缓存的keyvalue均为自然数(可以为0,代码中单独处理)
  2. 读缓存func get(key int) int:(与lru相同)
    1. key已存在,返回对应value
    2. key不存在,返回-1
  3. 写缓存func put(key int, value int)
    1. key已存在,修改对应value
    2. key不存在,写入该组缓存,若写入前缓存容量已达上限,则应淘汰使用次数最少的缓存(记其使用次数为n);
      若使用次数为n的缓存数大于一个,则淘汰最久未使用的缓存(即,此时遵守lru规则)
分析过程——Solution 1:单一链表+maps

目标:O(1)复杂度

  1. 从lru的解决方案入手,使用双向链表主要维护缓存的使用次数,再使用map维护key节点的映射关系
    1. 存在问题:缓存节点移动时(主要指插入环节),如何快速定位节点应该插入的位置?
      1. 场景分析:
        1. 删除节点:使用key,通过映射关系直接定位到节点
        2. 插入新节点:新缓存使用次数为1,应插入到所有使用次数为1的缓存节点的前面;
          若不存在使用次数为1的缓存,则应插入到链表末尾
        3. 插入移除的节点:缓存使用次数n+1,应插入到所有使用次数为n+1的缓存节点的前面;
          若不存在使用次数为n+1的缓存,则应插入到所有使用次数为n的缓存节点的前面;
      2. 分析结论:通过新增一个map,维护缓存使用次数(记为n)所有使用次数为n的缓存中,最近使用的缓存节点 的映射关系,
        可以快速定位节点应该在的位置。
  2. 编写伪代码时,发现使用recent计算如“是否存在使用次数为n的缓存”等问题,其表达较为繁琐、不易理解且容易出错,
    故引入新的变量count保存指定使用次数的缓存节点数量信息
数据结构——Solution 1
  1. recent:map[int]*listNodefrequency使用次数为frequency的节点中,最近使用的一个的映射
    1. listNode data:key, value, frequency
  2. count:map[int]intfrequency对应频率的节点数量的映射
  3. cache:map[int]*listNodekey节点的映射
  4. list:*listNode,双向链表,维护缓存的使用次数(优先)上一次使用时间
  5. capacity:int,链表容量
功能逻辑与伪代码——Solution 1
读缓存func get(key int) int
  1. 查询key是否存在:
    1. 存在:(记节点frequencyn
      1. 若存在其他frequency = n+1的节点,则将节点移动到所有frequency = n+1的节点的前面;
        否则,若存在其他frequency = n的节点,且当前节点不是最近节点, 则将节点移动到所有frequency = n的节点的前面;
        否则,不移动节点(该情况下,节点就应该呆在它现在的位置)
      2. 更新recent
      3. 更新count
      4. 将节点frequency +1
      5. 返回节点的value
    2. 不存在:返回-1
func get(key int) int {
    node, ok := cache.isExist(key)
    if !ok { // key不存在
        return -1
    }
    
    // key已存在
    if count[node.frequency+1] > 0 {
        // 存在其他使用次数为n+1的缓存,将指定缓存移动到所有使用次数为n+1的节点之前
        list.removeNode(node)
        list.addBefore(recent[node.frequency+1], node)
    } else if count[node.frequency] > 1 && recent[node.frequency] != node {
        // 不存在其他使用次数为n+1的缓存,但存在其他使用次数为n的缓存,且当前节点不是最近的节点
        // 将指定缓存移动到所有使用次数为n的节点之前
        list.removeNode(node)
        list.addBefore(recent[node.frequency], node)
    }     
    
    // 更新recent
    recent[node.frequency+1] = node
    if count[node.frequency] <= 1 { // 不存在其他freq = n的节点,recent置空
        recent[node.frequency] = nil
    } else if recent[node.frequency] == node { // 存在其他freq = n的节点,且recent = node,将recent向后移动一位
        recent[node.frequency] = node.next
    }
    
    // 更新使用次数对应的节点数
    count[node.frequency+1]++
    count[node.frequency]--
    
    // 更新缓存使用次数
    node.frequency++
    
    return node.value
}
写缓存func put(key int, value int)
  1. 查询key是否存在:
    1. 存在:参考读缓存——key存在,额外修改对应的value即可
    2. 不存在:
      1. 若当前缓存容量已达上限:
        1. 淘汰尾部的缓存节点(记节点freqn
        2. 若不存在其他freq = n的节点,则将recent置空
        3. 更新cache
        4. 更新count
      2. 构造新节点:key,value,frequency = 1
        1. 是否存在其他frequency = 1的节点:
          1. 存在:插入到它们的前面
          2. 不存在:插入链表尾部
        2. 更新recent
        3. 更新cache
        4. 更新count
func put(key int, value int) {
    node, ok := cache.isExist(key)
    if ok { // key已存在
        get(key)
        node.value = value
        
        return 
    }
    
    // key不存在
    if cache.isFull() { // 缓存已满,删除最后一个节点,相应更新cache、count、recent(条件)
        list.removeTail()
        
        if count[tailNode.frequency] <= 1 {
            recent[tailNode.frequency] = nil
        }
        count[tailNode.frequency]--
        cache.delete(tailNode.key)
    }
    
    newNode := &listNode{
        key: key,
        value: value,
        frequency: 1,
    }
    
    // 插入新的缓存节点
    if count[1] > 0 {
        list.addBefore(recent[1], newNode)
    } else {
        list.addToTail(newNode)
    }
    
    // 更新recent、count、cache
    recent[1] = newNode
    count[1]++
    cache[key] = newNode
}
分析过程——Solution 2:十字链表

目标:O(1)复杂度

  1. 使用双向链表维护缓存的使用次数(以下简称频率链表,链表节点称为频率节点);使用map维护频率节点
    1. 约定:链表正方向,缓存使用次数逐渐升高。举个例子:0 -> 1 -> 2 -> 0
  2. 对于使用次数相同的缓存节点,将它们挂载到对应的频率节点上,使用双向链表(以下简称缓存链表,链表节点称为缓存节点);使用map维护缓存节点
    1. 约定:链表正方向,缓存上一次使用时间逐渐久远。举个例子:0 -> (最近使用的节点) -> (久未使用的节点) -> 0
    2. 约定:当一个频率节点未挂载任何缓存节点时,我们说这个频率节点是

Q1:假设现在缓存容量已满、需要淘汰一个缓存节点,如何快速定位到需要淘汰的节点呢?
A1:维护频率节点,每一次移动都删除空的频率节点,这样需要淘汰的节点就永远是第一个频率节点的最后一个缓存节点

数据结构——Solution 2
  1. freqList:*freqNode,频率链表,记录当前全部缓存的使用次数
    1. freqNode data:frequency, data(cacheList)
  2. freqMap:map[int]*freqNode使用次数频率节点的映射
  3. cacheList:*cacheNode,缓存链表,记录当前全部缓存
    1. cacheNode data:key, value, frequency
  4. cacheMap:map[int]*cacheNodekey缓存节点的映射
  5. capacity:int,链表容量
功能逻辑与伪代码——Solution 2
读缓存func get(key int) int
  1. 查询key是否存在:
    1. 存在:(记缓存节点frequencyn
      1. 将缓存节点从原位置删除,判断freq == n的频率节点是否为空:
        1. 频率节点为空:删除频率节点(删除链表节点+删除映射关系)
        2. 频率节点不空:无操作
      2. 将缓存节点frequency +1,挂载到freq = n+1的频率节点的缓存链表头部
        1. 若不存在这样的频率节点,则创建(新增链表节点+新增映射关系)
      3. 更新缓存节点frequency
      4. 返回节点的value
    2. 不存在:返回-1
func get(key int) int {
    node, ok := cacheMap.isExist(key)
    if !ok { // key 不存在
        return -1
    }
    
    // key 存在
    node.remove()
    
    freq := node.frequency
    freqNode := freqMap[freq]
    
    newFreqNode, ok := freqMap[freq+1]
    if !ok { // 不存在 freq = n+1 的节点
        newFreqNode = &freqNode{
            frequency: freq+1,
            data: newCacheList(),
        }
        
        freqNode.addBehind(newFreqNode)
        freqMap[freq+1] = newFreqNode
    }
    
    node.frequency++
    newFreqNode.data.addToHead(node)
     
    // 频率节点(freq = n)为空。拖到此时才删除,是为了帮助freq = n+1的频率节点在新增时定位
    if freqNode.data.isEmpty() {
        freqNode.remove()
        freqMap.delete(freq)
    }
    
    return node.value
}
写缓存func put(key int, value int)
  1. 查询key是否存在:
    1. 存在:参考读缓存——key存在,额外修改对应的value即可
    2. 不存在:
      1. 若当前缓存容量已达上限:
        1. 淘汰第一个频率节点的最后一个缓存节点(删除链表节点+删除映射关系)
        2. 若第一个频率节点为空且频率节点的频率>1,删除该频率节点(删除链表节点+删除映射关系)
      2. 构造缓存节点:key,value,frequency = 1;挂载到freq = 1的频率节点的缓存链表头部(新增链表节点+新增映射关系)
        1. 若不存在这样的频率节点,则创建(新增链表节点+新增映射关系)
func put(key int, value int) {
    node, ok := cacheMap.isExist(key)
    if ok { // key 存在
        get(key)
        node.value = value
        
        return
    }
    
    // key 不存在
    if cacheMap.isFull() {
        delNode := freqList.firstNode.data 
        delNode.remove()
        cacheMap.delete(delNode.key)
        
        freqNode := freqList.firstNode 
        if freqNode.data.isEmpty() && freqNode.frequency > 1 { // 等于1的频率节点不需要删除
            freqNode.remove()
            freqMap.delete(freqNode.freqency)
        }
    }
    
    freqNode, ok := freqMap.isExist(1)
    if !ok {
        freqNode = &freqNode{
            freqency: 1,
            data: newCacheList(),
        }
        
        freqList.addToHead(freqNode)
        freqMap[1] = freqNode
    }
    
    newCacheNode := &cacheNode{
        key: key,
        value: value,
        frequency: 1,
    }
    
    freqNode.data.addToHead(newCacheNode)
    cacheMap[key] = newcacheNode    
}
n皇后

number: 52

这是一个简单的深度优先搜索,主要想记录一下自己对于解法的理解

背景知识:假设某位置存在一个皇后,则横、竖、斜一共8个方向,都不能存在另一个皇后

理解:

  1. 横方向:我们可以尝试所有可以放置皇后的位置,然后每一行只放置一个皇后就进入下一行,以此保证横方向上的皇后不攻击
  2. 纵方向:我们记录每一个皇后的纵坐标,在放置皇后前,检查目标位置的纵坐标是否已被记录,以此保证纵方向上的皇后不攻击
  3. 斜方向:可以分为形如/\\的两条直线,其直线方程分别为y=x+b1y=-x+b2,以下以y=x+b1举例,另一条直线同理
    当我们放置了一个皇后,它的左下斜线和右上斜线上的位置就有了一个共同点:它们都在y=x+b1直线上
    换句话说,这些皇后的横纵坐标之间存在关系:y-x=b1,即纵坐标减横坐标是一个相同的常数
    所以如果我们不想让两个皇后在一条这样的直线上,只需要使两个皇后的纵坐标减横坐标的结果不同即可
    具体的,在放置皇后前,检查目标位置的纵坐标减横坐标的结果,如果已被记录则跳过;如果未被记录,则放置皇后并记录该结果(具体是否放置还要结合其他条件)

code:

var (
	n        = 9
	colMap   = make(map[int]struct{}, n)
	leftMap  = make(map[int]struct{}, n) // y = x + b1
	rightMap = make(map[int]struct{}, n) // y = -x + b2
)

// totalNQueens, 1 <= n <= 9
func totalNQueens(n int) int {
	return dfs(make([]int, n), 0) // slice index: row, value: col of queen
}

func dfs(queens []int, row int) int {
	if row >= len(queens) {
		return 1
	}

    res := 0
	for col := 0; col < len(queens); col++ {
		if _, ok := colMap[col]; ok {
			continue
		}
		if _, ok := leftMap[col-row]; ok {
			continue
		}
		if _, ok := rightMap[col+row]; ok {
			continue
		}

		queens[row] = col
		colMap[col] = struct{}{}
		leftMap[col-row] = struct{}{}
		rightMap[col+row] = struct{}{}

		res += dfs(queens, row+1)

		queens[row] = -1
		delete(colMap, col)
		delete(leftMap, col-row)
		delete(rightMap, col+row)
	}

    return res
}

Directories

Path Synopsis
contest
solutions
tools

Jump to

Keyboard shortcuts

? : This menu
/ : Search site
f or F : Jump to
y or Y : Canonical URL